冬日里,一桌热腾腾的饭菜离不开小火炉的加持,在青阳县杨田镇,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红泥小火炉不仅承载着匠人的坚守,也带来了冬日里的一抹暖意。
红泥小火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,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。在杨田镇,以本地特有的一种粘土为主要材料,经过好几道工序制作而成的红泥小火炉,每一步都蕴含着独特的工匠精神。做出来的小火炉更具透气性,材质扎实,表面光滑,既实用又美观。
“我20多岁的时候就开始做这个,没有一点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做不了的。”作为制作红泥小火炉技艺的传承人,查建新告诉记者,制作一批红泥小火炉一天最起码要站八九个小时,四十多年如一日的坚守,日复一日的练习,不能有一丝懈怠,才能做到慢工出细活,才能守护和传承这一门非遗技艺。和泥、捏把、阴干、晾晒、烤制……经过一系列工序,小火炉渐由黄土蜕变成红炉。
现如今,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,红泥小火炉的应用场景更加广泛,有用来煮茶的,也有用来炖煮食材的。它不再局限于家庭使用,也走进了各大餐馆。在杨田镇亮萍老鹅馆,记者看到红泥小火炉在灶台一字排开,小火炉火力小、透气性强,通过慢慢炖煮,老鹅馆的招牌炖大鹅会更加软烂和入味,这道菜成为了这里小有名气的特色菜肴。“我们家烧鹅一直都是用这个炭炉子,已经烧了十几年了,炭火炖就是比液化气烧得好吃,用这种红泥小火炉炖出来的菜品,深受顾客欢迎。”杨田镇亮萍老鹅馆老板程羊子说道。 因做工讲究、质量过硬。如今查建新制作的红泥小火炉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,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加。今年一年,他制作了八千余只小火炉。与此同时,红泥小火炉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也正在按部就班进行。以手工制作、以时间坚守、以匠心对待……查建新表示,未来,他会一直坚守下去,让传统手工技艺生生不息!
来源:灵秀青阳
|